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

中國美術館:預約注意


非常冷門的點,人也很少。
但我個人挺喜歡這種美術館、博物館之類的行程。

免費參觀
注意:必須先上網預約門票:http://www.namoc.org/
輸入手機和證件號碼就可以預約,
在門口憑證件取票。

但就算預約也還是要注意。
因為我逛到中午的時候,突然說今天只展到中午12:00,就把大家都請出來了(而且領票的時候也不會跟你說),所以後來就跑去旁邊的三聯書店晃了。

展廳不大,全逛完大約2-3hr,大約10點多到,被請出去的時候也剛好差不多逛完。

當天裡面有兩個展:青瓷展、朽者不朽
青瓷有一些有趣的作品(近代),另外一個則是民國初年的作家,主要是展示民初末代中國藝術與西方接觸,受到一些影響的樣貌。

兩個展都⋯⋯恩還好。


倒是附近拐角的三聯書店值得一晃



受到誠品書店啟發,所以也是24小時營業的書店,藏書頗多。
裝潢也還不錯,有一些桌椅,旁邊有咖啡廳,也可以坐一會兒。


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小腸陳滷煮(南橫街老店)


來北京一定要安排虎坊橋:古蹟、小吃一次滿足。

到陶然亭公園晃了一圈,冬天天黑得快,肚子也餓得快。

大冷天的想吃一點熱的,大眾點評搜了一下發現附近有推薦的鹵煮,那就來一碗吧,晃啊晃到店門口,也太晶壁輝煌。

進門右轉一大鍋看了都餓了。


[豆知識]:滷煮,最早在清朝就有記載,原本叫做「蘇造肉」,意思是蘇州大廚做的一道肉菜,相傳是乾隆皇帝曾經到蘇州陳姓大臣的家住,廚子(姓張)揣度皇帝口味做成,皇帝吃了龍心大悅,所以就把廚子帶走了(陳姓大臣表示「⋯⋯」)。這道菜慢慢流傳到民間,成為小吃。原本用五花肉加上各種香料煮成,因為五花肉比較貴,流傳到民間後加入了各種腸、肝、麵餅等,變成一種熱門小吃。






先到櫃檯點菜,涼菜就看台裡有啥,直接端給你,點滷煮會給你一張單子,到旁邊換就可以了,人多也有熱菜可點,剩下自己看菜單吧。

看大眾點評大家都推簑衣黃瓜,但有點擔心太鹹吃不完,所以撿了一盤芹菜腐竹(15RMB)鹵煮小碗20RMB,小貴但絕對好吃,因為太冷了所以點了小碗夾肉補一下(22RMB)



真的要形容起來,有點像濃郁版的滷味(大蒜茴香味比較重),我吃到快完才覺得有一點鹹(店家有提供熱水),裡面有豆包、大腸、肝、三層肉、麵餅(戧面火燒,第一個字念創

大腸超好吃的,肥腸熱愛者請務必嘗試。

最後淋上去的兩小匙大蒜黑醋超開胃,覺得不夠桌上也有可以加。
正常版是有香菜的,但鄙人不吃香菜所以沒加。



為了解除都是肉的罪惡感拿的芹菜腐竹,好吃!
不會太鹹,芹菜脆又嫩、腐竹新鮮,搭配一點點香油十分清爽。

回家一查才發現這是間四代老店,難怪這麼好吃(手心拍手背)。


必須要說這家店的店員都很親切,不是那種專業的殷勤,而是像朋友一樣的。

比方說菜在這邊是自助的要自己端,但如果你東西太多拿不來,店員會三兩步上前跟你說「我來吧,你先走」,還會提示你太鹹有熱水。

並且在這裡再度被認出是南方人(是怎樣拉),被問到吃得還習慣嗎?我回「好吃!」小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笑臉。

下次來北京或是有人想要嘗試北京滷煮,會推薦這家。


小腸陳滷煮:南橫東街194號

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

北京版親子套餐



季節限定的美好:栗子




秋天到了,我最喜歡的季節到了,不是什麼氣候的浪漫,而是因為有好多好好吃的東西。

最近北京這邊的栗子也開賣了,還有烤紅薯(也就是台灣的烤地瓜),烤地瓜大中小條分別是RMB8、7、6塊錢,跟台灣賣的價錢差不多。

倒是栗子便宜很多,一斤大約18~14不等。
在我家附近,有一攤一斤RMB10塊,停下來一看

左邊的是一斤10塊錢的(據說這叫「珍珠栗」),右邊一斤18(默)


(這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行銷招術)

雖然個子很小,但也蠻好吃的,真的就是栗子,小了一點。

同場加映如何撥栗子:

首先,用指甲掐一個橫紋,要輕一點,不然掐斷了栗子肉會卡在裡面:



接著兩邊捏開,這個一斤10塊的真的很小,不過就當瓜子之類的東東吃也蠻有趣的:



登登~就可以完美的脫殼:




吃不完的栗子要冰,如果想要保存久一點可以丟冷凍,雖然說是可以微波加熱,但火力一旦控制不好,就爆了,微波爐非常之難清,我後來發現比較好的處理方法是用蒸的。


四惠C出口有一家「宋記栗子」,平常其他季節是沒有栗子的,只賣瓜子堅果炸地瓜片之類的東西,秋天才會有栗子,依照每次進貨的品質,價格不一定。

我買過一斤20RMB的,個大飽滿,每個撥開都是金黃色的,新鮮好吃。

另外也有在路邊的小攤買過,但品質比較不一,不小心買到回鍋炒的,撥開來真的是又硬又乾,就不那麼好吃了。

荷花市場有一家非常有名的「秋栗香」,但吃起來基本上就是栗子,一樣。



北京人的思鄉情:煎餅

據說起源自天津。
我個人覺得他跟可麗餅有幾分像,差別在於麵糊和夾的東西不同。

作法基本上是:將液態的麵糊,或是一小塊稀麵糰,用木桿子在鐵餅上推開,打上雞蛋,一樣用木桿子均勻推開,然後撒上蔥花(不要香菜謝謝),翻面(或不翻),刷上醬,要不要辣(要,一點),放上脆餅,捲起來,切成兩半。

趁熱吃香脆有味,軟了就不好吃了。

找小攤子吃要避免霧霾,因為當空氣污染指數過高(我也不確定是多少⋯⋯),露天攤販是禁止營業的,不過也曾經發現過重度霧霾時期還有在賣煎餅的,所以就需要碰碰運氣。

麵糊每家都不太一樣,有的是雜糧、有的是綠豆麵、有的是老臼石磨⋯⋯??



這家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,脆皮煎餅,夾生菜、黃瓜、脆餅,醬一半,一點辣。
一個 6 RMB,可以選擇夾腸或是別的東西(要加錢)。

脆的有兩家,一家在四惠地鐵站C出口「山東脆皮大煎餅」,廣播個沒完的就是了,週一到五早餐賣到晚上7-8點都有,另外一家在勁松站A出口右轉大約300M處,一個老伯的小攤子,時有時無,要碰運氣。


這是在餐車買的,做法是煎完之後將雞蛋那面翻在外面,裡面一樣夹了一塊脆餅,但他是軟的煎餅,7-8RMB,非常大塊,吃完可以飽到下午。

有的便利店裡也有賣這種煎餅,價格會比路邊的小攤稍微高一些些。


如果對於路邊攤有障礙,可以試試這個:黃太吉。
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煎餅界的麥當勞,旅行或是腸胃嬴弱者建議選擇這個,到處都有分店(通常會有座位可以坐著吃,也可以外帶),找不到也沒關係可以叫外賣,微信關注:黄太吉,就可以點菜了。

或是在饿了么、美团、百度之類的 app 都可以點,重點是他們的送餐速度很快。




套餐大約15-20RMB,有經典的口味,也有夾雞柳、肉鬆等等的新版,
另外也會隨著季節推出粉啊飯什麼的。

包裝也很精美,可以撕開來吃,如果嘴小就沒得救了,吃了一身是常有的事。



前 airbnb 房東是個北京辣妹,應該算是半個網紅吧,人經常在上海搞生意什麼的,我看她朋友圈老是發一堆高檔餐廳的九宮格,回到北京的第一天,喜孜孜的發了一個小攤子的做煎餅視頻,配字「心心念念終於能吃到你了,我的最愛。」



地鐵印象



北京的地鐵總共14條,如果在台灣有搭過捷運,基本上邏輯都是一樣的。


搭地鐵買票或是買卡儲值(這邊說「充值」),卡沒有優惠,但用到超過40次那張卡就可以有8折。


舊鐵路比方說 1 號線就會老舊一些,新線的設備會新一些這樣,差別大概就是台北捷運,跟台鐵站苗栗站(或雲林或任何其他老站)這樣的感覺。


轉乘的時候,請記得你的前後一站,在台灣我們習慣都只看終點站作為方向指標,比方說我現在在中山站,想要搭淡水線到台大醫院,那你會搭往「象山」的列車。

但在這邊會有兩種指標:一種是終點站的(會廣播),另一種則是地鐵站標的則是你的上/下一站,所以用捷運來舉例,比方說我現在在中山站,想要搭淡水線到台大醫院,你要搭的車會是往「台北車站」方向的列車。(另一個方向的就會寫成「往雙連方向」)

還有轉乘站有的真的非常非常的遠,不過邏輯都還蠻簡單的,畢竟是同個時期蓋好的,不會產生像日本地鐵還要認站認車廂的問題。


身為首都,上班地鐵擠是肯定的。

夏天的時候我會用日光節約時間(?)提早一小時避開高峰潮,冬天就沒辦法了只能擠,也是挺溫暖的(?),然後這邊最恐怖的事,沒有人會care踩到你或是撞到你之類的,經常是唏哩呼嚕一頓擠就上了車,然後各種拐子,雖然大家都會盡量收斂,但有些真的不是故意。

像我的身高就經常害怕高妹子穿人工毛,因為她只要一轉身就會戳到我的眼睛,還有要小心打哈欠會吃到別人的頭毛之類的。

之前聽說有人在地鐵上罵「擠什麼擠」,然後旁邊有人涼涼的說「嫌擠不會打車啊?」(突然感到有陣風,還有片枯葉吹過)

這麼擠下車怎麼辦呢,快到站的時候會有人問「下嗎?」,然後大家就會想辦法讓你換位子到門口,一定要記得先換,不然到站卡在裡面就尷尬了。尤其是巨擠的時候,確認大家都要下車真的很重要,不然堵到別人的路,每個人出去都會不小心撞到你也是超痛的,有一回我擠到太裡面,問前面的妹子「妳下車嗎?」她點頭的樣子彷彿我手中拿著AK47問她要錢(而且還好幾個人也點頭,當天下車頗為順利)。


地鐵早上8-9點左右是高峰,下班的話晚上6-7左右會有一個高峰,不過每個站會有些許落差,轉乘站上下車的人就會比較多。

假日就沒差,人都挺少的。


BTW這邊的地鐵都會放一個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請優先讓座給需要的旅客」但說真的,我從來沒有在上下班時間坐到位子,都只有在末班車的時候,有可能坐到椅子。


另外要注意的是,轉乘站有可能因為某些緣故臨時無法轉程,而且並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公告,所以要做好需要交通備案的心理準備。有一次我就是人到了轉乘站才發現沒辦法轉,本來想走站外過去,但路不熟,最後放棄直接打車。